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农业科学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强大动力——三十五

来源:大科技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麦、高梁、.甘薯、油菜、蔬菜、绿肥、牧草等种质资源份,大大丰富了种质基因库,并筛选鉴定出一批兼抗病虫和有很大利用价值的材料。在常规育种方法基础上,采取了辐射、高光

麦、高梁、.甘薯、油菜、蔬菜、绿肥、牧草等种质资源份,大大丰富了种质基因库,并筛选鉴定出一批兼抗病虫和有很大利用价值的材料。在常规育种方法基础上,采取了辐射、高光效、三系法、组织培养、农业生物工程等新的育种技术,加速了育种进程。已建立一套高光效育种技术流程,辐射育种效率有很大提高。利用酯酶嗣工酶分析技术,预测水稻杂种优势,大大提高了水稻三系育种效率。特别是组织了多专业、多学科的协作攻关,培育出了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商品性好和具有综合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如水稻有南粳35、紫金糯、盐粳2号、徐稻2号,淮稻1号、扬稻1号等。尤其是南粳35,采甩籼粳亚远缘杂交而成,在育种方法上有所突破。水稻,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周期,由过去8~10年缩短为5~6年。玉米苏玉1号、2号,前后育成仅用5年时间,产量比当前生产上应用的鲁原单4号增产20%以上。宁镇1号春大豆,平均亩产355斤,比泰兴黑豆增产30%左右。蔬菜培育出产量高、质量好的杂交番茄苏抗5号,黄瓜宁车1号j2号,甘蓝苏晨1号、晚车,豇豆白豇2号,辣椒苏椒1号,对解决市场均衡供应,保证人民生活需要起了很大的作用。运用综合技术促进农业膏产童产作物、畜禽与良种配套的栽培和饲养技术,已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转化为规范化技术体系。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历来是我省农业生产技术的优势。筏们坚持科技人员、领导干部和群众三结合,总结提高和广泛应用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经验,在发展生产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全国劳动模范陈永康在生产实践中经过总结提高的一整套水稻.。培育壮秧、看苗诊断、科学管水、合理施肥。的稳产高产栽培技术,在省内外普遍推广应用,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已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沙洲县塘桥乡的群众和省、市、县的科技人员一起,、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打好基础争五茁,晚麦早出争早发,冬壮冬发争穗多,镧服兰承防湿害、稳长壮秆争大穗,防治病虫夺高产9一整套小麦增产技术经验,经过大面积推广应用,对提高我省淮南地区和我国南方小麦生产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大科技人员,勇于探索和揭示主要农作物的高产规律。徐州地区农科所的科技干部早在1965年就首次创造了我省小麦亩产超千斤的田块。赣榆县的水稻栽培技术人员1983年运用江苏农学院叶龄模式技术,种植杂交籼稻赣化2号,创造出商产高童虹990多斤的全省最高记录。针对我省淮南地区小麦易受渍害和产量不高不稳的阀题,省农穰院、昆山农田排灌所、沙洲县农业局等10个单位,组成有农业气象、栽培和农田水利等专业的研究协作组,协作研究出一套南方麦区小麦湿害防治技术,省内外推广应用面积达4600万亩,仅江苏1979".q981年统计,全省推广应用这一技术就多收粮食53亿斤。棉花两熟栽培技术研究应用了营养钵育亩,地膜覆盖,以争“三早。(早播、旱发、早长),攻“三桃”《伏前桃多、伏挑满艇、秋桃盖顶),抗灾害,防早衰的综合增产技术,使全省亩产皮棉从1949年的14斤提高刭1983年的130斤。全省土壤肥料科技人员做了大量工作,对各种类型的土壤已作普查、分类。初步摸清了不同土壤养分含量、特性、结构和土壤肥力形成规律,以及主要作衡对莽分的吸收和养分在作物体内的转化规律。掌握了培肥改土、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合理施用,氮、,磷、钾的合理配比,以及微量元素的使用等技术。为因土种植,合理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提供了科学依据。植物保护研究工作,已从单项的传统防治病虫草害技术,发展到生物、化学、物理的综台3防治,基本上能将病虫控制在经济损失水平以下。研制和复配出一批高效低残留新农药,如虫螨净、4双效酯等,可兼治棉花、水稻、果树等多种作物上的主要害虫。以虫以菌治虫和其他生物防治技术已被广泛采用。稻麦棉的化学除草面积每年已达1500多万亩,大大减少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损失。近几年来,增产技术已从过去单项的措施,发展到综合配套的增产技术体系,总体功能大大增强。自1979年以来,在省科委、省农委统一组织下,省农科院、南京农学院、江苏农学院、省农林厅和各农区的农科所,农业推广部门积极参加,紧密围绕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省工、节本、增收益的目标,采用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领导、科技人员、群众相结合,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良种良法相结合和应用叶龄模式、·合理密植、看苗诊断、合理施腮等科研成果,在全省进行了三麦、水稻、棉花和麦豆稻轮作百亩连片中间试验示范。三年试验的结果;三麦亩产841"'91.9.4斤,比对照大田增产15,-v100%,水稻亩产1002"1338斤,比大田增产12~71%;每百斤成本,小麦5.36一'8.7元,比大田下降4._哇~31。4%,水稻3.06N6.93元,比大田也有所下降,每亩纯收入,小麦比大田增加19.7一-40.73元,水稻增加6.9~14.4元。在百亩中间试验的带动下,现在全省各地兰麦、水稻、棉花的综合增产技术规范化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全面提高。- t一。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以解决饲料单一、饲料报酬不高为重点,研究提出以含15%玉米和10%豆饼的配合饲料代替稻、麦为主饲料养猪,可提早妒~26天出栏,每头猎可减少饲料35"'-'50公斤,多增重9N15公斤。用配合饲料养肉鸡,饲养期可Eh90:夭缩短到60天,肉料比可由1:3降封1:2.5。兽医上危害严重的牛血吸虫病、牛瘟、牛肺疫和山羊胸膜炎,得到了消灭和控制。猪瘟、炭疽病减少了发生。猪瘟兔化弱毒菌、猪弓形体瘸的研究和快速诊断技术的研究也都有显著成绩。’。三十五年来,我省依靠科技人员出了大批成果,并在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培养壮太了科技队伍。建国初期,全省只有_所由原中央农业实验所改建的华东农科所,科技人员仅145名。现在,全省市级以上农业科研单位有65个,各类科研人.员1800多人,其中省农科院系统就有27个研究所,科研人员1000多人,已建立起粮作、经作、园艺、蔬菜、畜牧、兽医、植保、土肥、原子能利用、遗传生理,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农业发展战略及农业系统、科技情报等专业。全省已改变过去按行政区划设置地区农科所为按农业区设置农科所的体制,初步形成了以省农科院系统为主的各专业所、农区所、市蔬菜所合理分工、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农业科研体系。这为我省农业科学事业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现在,我省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面临着新形势的严峻挑战。我们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发挥优势,选择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目标,接受撼战,抓住机会赶上去。我省农业科技发展目标应该是: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和农村商品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牧渔业的单产,总产和产品质量,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以优势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生产布局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全面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商品生产率和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展望未来,前景光辉灿烂。我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业劳动者,将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劬造更为光辉的业绩,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4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播种期的研究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蔡修邦罗玉荣杨四军刘超为了探索不同播种期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划定不同类型品种的适宜播种范围,为指导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从1979年起,进行了小麦不同类型品种适宜播种期范围的研究。小壹进入越冬期的沮度指标及越冬期确定小麦进入越冬期的温度指标及越冬期,在理论上可以验证现有越冬期温度指标在本地的应用价值,实践上则可据此统计不同播期的冬前积温资源,作为划定播期范围韵依据。为了探索徐州自然条件下麦苗基本停止生长的界限温度,我们于1981"--'1983年对泰山1号小麦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叶片生长速度作了系统调查。当日平均气温为3.3℃时,叶片日生长量仍达0.17厘米,日平均气温为一0.3℃时,叶片日生长量低于0.1厘米。若以通常使用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3 oC作为小麦进入越冬期的温度指标,则徐州小麦常年予12J1初就进入越冬期,此时不仅小麦叶片生长速度明显偏快,而且越冬期长达90余天,这期间主茎叶龄将增加2片以上,与常年小麦越冬期间的生长量明显不符。而以候滑动日平均气温稳定≤o℃,叶片日生长量

文章来源:《大科技》 网址: http://www.dkjzzs.cn/qikandaodu/2020/0804/402.html

上一篇:“现代工程师继续教育”课程简介
下一篇:北大两项研究入选2003年度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大科技投稿 | 大科技编辑部| 大科技版面费 | 大科技论文发表 | 大科技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科技》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